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7-06 04:51 点击次数:121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癸丑年的夜晚,皇帝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岁,其灵柩被安置在殿西的台阶上。
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在年逾半百之际,不幸离世,将尚且炽热的北宋王朝留给了后人。按照我国传统的宗法制度,皇位传承本应遵循父亡子继的原则,赵匡胤的子嗣们理应拥有合法的继承资格,自周朝确立“礼”制以来,这便是天经地义之事。
历史常常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自称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文化治理国家的大宋,在首次权力更迭之际,便对儒家的伦理核心宗法制度造成了损害,将所谓的“天经地义”视为无物。
《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癸丑日,太祖驾崩,随后,帝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宋太祖赵匡胤离世后,宋太宗迅速登基。然而,这位太宗并非赵匡胤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胞弟赵光义。太宗的子嗣,如赵德林、赵德昭、赵德芳、赵德秀等人,均未能得到皇位,眼睁睁地看着皇位不可思议地落入了叔叔手中。
关于赵匡胤在临终之际,为何选择将皇位传予赵光义而非其子嗣,而非是传闻中的“阴谋篡位”?赵光义在登基后,为了证明自己继位之正当性,并非如街头巷尾所传的“弑兄夺位”,曾提出一个正式且充满仪式感的官方解释,该解释被命名为“金匮之盟”。
起初,昭宪太后身体不适,便让太祖将皇位传给太宗。她转头对赵普说:“你们要牢记我的话,不可违背。”于是,她命令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下“臣普书”,将其藏于金匮之中,并命宫中谨慎的女子保管。
昭宪太后在世期间,赵匡胤的母亲曾利用母亲的身份特权,坚持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位于其弟赵光义。为了确保赵匡胤不会反悔,她还特地指派了当时的宰相赵普作为见证,并亲自执笔撰写了誓书。
《宋史·魏王廷美传》中记载,(关于誓书的内容)有人推测昭宪皇后和太祖的初衷,可能是希望太宗将皇位传给廷美,廷美再传给德昭。因此,太宗登基后,便任命廷美为开封尹,德昭也被正式封为皇子。
赵普在约誓书中明确指出,大宋王朝初期四位君主的继承顺序应为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在这四人中,赵光义与赵廷美均为赵匡胤的弟弟,而赵德昭则是赵匡胤的子嗣。依据约誓书的规定,赵匡胤的弟弟们将暂时执掌皇位,协助赵匡胤守护国家,最终皇位将传至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一系。
或许正因为皇位历经辗转,终归要回到自己这一系,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赵匡胤在践踏了宗法伦理的规范后,还是选择了屈服。
昭宪太后此举的动机究竟为何?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小儿的过分宠爱?在《宋史·杜太后传》中,昭宪太后亲自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一片苦心,旨在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
《宋史·杜太后传》中记载,太后曾询问太祖:“你知道为何能获得天下吗?”太祖哽咽着无法回答。太后坚持追问,太祖才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全靠祖先和太后的深厚福泽。”
太后言:“非也,实乃周世宗让幼童执掌天下之故。若周室有成年君主,天下岂能落入尔等之手?待吾百年之后,当将帝位传予吾弟。四海之广,事务之繁,若能立年长君主,乃国家之幸。”太祖叩首流泪,答道:“臣敢不遵教诲。”
昭宪太后认为,自己的儿子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尚幼,无法有效治理朝政。她认为,自己的部下完全可以效仿这一做法,因此大宋的皇帝不能是年幼之人。因此,她坚持认为应由经验丰富且在朝堂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弟弟来继承皇位。
人心难以揣测,权力令人沉迷,昭宪太后原本期望弟弟们协助哥哥平稳过渡,待侄儿成年后便将权力交还,然而赵光义一旦坐上皇位,便如磐石般坚定不移。
赵廷美,赵光义的胞弟,不幸被其兄长定性为频繁与朝中大臣勾结,企图发动叛乱,遂被囚禁。他年仅38岁便因忧虑愤懑,病情加重,最终吐血身亡。
由于北伐未能取得成功,朝廷对太原的奖赏一直未能实施。德昭对此提出意见,皇帝勃然大怒,斥责道:“等你自己有所成就,奖赏自然不会迟到!”德昭在退下后,选择了自尽。
赵德昭,赵光义的侄子,因赵光义对将士的封赏行动迟缓,便前去催促。然而,赵光义却愤怒地斥责他:“等你成为皇帝之后,那时再处理也不迟!”在赵光义这番话的刺激下,赵德昭深感惊恐,不久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光义在得知继承人皆已离世的情况下,单方面中止了履行“金匮之盟”的承诺——即不再将政权归还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即宋真宗赵恒,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
赵匡胤的皇位,可谓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
“金匮之盟”的根基在于赵匡胤的子女在父亲去世时均尚幼。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赵匡胤在50岁离世时,其长子赵德昭已年满25岁,次子赵德芳亦已达17岁,均展现出成熟的心智。在古代,50岁被视为知天命的年纪,意味着认可自己步入老年。因此,赵匡胤的子女继位时,并不存在“幼主”的说法。
依据普遍认知,在宋、明、清三个朝代,广泛流传着一种名为“烛影斧声”的说法,该说法声称赵光义通过武力手段,迫使自己的兄长赵匡胤离世,从而夺取了皇位。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十月寒冬,皇帝身患重病。壬午夜时分,大雪纷飞,皇帝召唤晋王赵光义,嘱托他处理身后之事。周围的人均不得听闻,只见晋王在烛光摇曳下,时而离席,似乎有所回避。随后,皇帝高举柱斧,用力戳地,高声对晋王说:“好好为之……”。
赵匡胤身患重病之际,召唤赵光义商讨后事,不料在商议过程中,传来了赵光义用斧头击打地面的声响,随即赵匡胤高声称赞“做得好”,赵光义便以此为依据,公然宣布了其合法的继承权。
无论是“金匮之盟”的背叛,抑或是“烛影斧声”的悖逆,赵光义的行为均难以称得上纯正。前者涉及“背信弃义”,后者则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在本质上,赵光义获得皇位的方式并不正当,这一点已成为普遍认知。
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